檳榔 (學名:Areca catechu L.) ,別名:榔玉、賓門、洗瘴丹、大腹檳榔、檳榔玉等。
棕櫚科檳榔屬常綠喬木,莖直立,喬木狀,高10多米,最高可達30米,有明顯的環狀葉痕,雌雄同株,花序多分枝,子房長圓形,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,種子卵形,花果期3-4月。
檳榔原產馬來西亞、印度等地。目前全世界有16個國家和地區種植檳榔,主要生產國家有印度、馬來西亞、中國等國。臺灣省和海南省是我國檳榔主產區;云南、廣東、福建、廣西等省區也有少量種植。嚼食檳榔可以產生獨特地欣快感、舒服感,并提高人的耐力。檳榔已成為僅次于尼古丁、乙醇和咖啡因的全球第四大嗜好品。
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藥(檳榔、砂仁、益智、巴戟)之一。具有殺蟲消積,降氣,行水,截瘧,殺蟲等功效,《 中國中藥資源》(1995)指出“海南省引種栽培檳榔已有1500多年”。檳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熱帶高效益經濟作物,據統計,1952年海南檳榔種植面積為1053公頃,產量1185噸;經過60多年的發展,截止2014年底,海南檳榔種植面積為141.1萬畝,收獲檳榔果面積97.2萬畝,年產鮮果23.1萬噸,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8%以上。全省約有50萬戶近230萬農民種植檳榔,農民賣青果總收入達40多億元,被當地農民譽為“綠寶石”。檳榔已成為僅次于橡膠的第二大熱帶經濟作物,是海南東部、中部和南部山區200多萬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。
分享到: